血液,是生命最奔涌的誓言,在重庆有这样一条看不见的“生命线”,它总在危急时分发出最有力的脉动。这条线,始于1965年战备血库15人的初心,成于一代代血液工作者60载的砥砺奋进。
从手工采血的筚路蓝缕,到智慧血库的精准高效;从党员先锋的使命担当,到百万市民的热血相续。这六十年,是一部奋斗史,将“坚韧、忠勇、开放、争先”的重庆城市精神,铸成热血大爱的丰碑。在此,我们致敬每一位挽袖的英雄和幕后的守护者,是你们,让生命的长河永不枯竭。
▲2025年世界献血者日重庆落地活动会场
党建铸魂
初心传承使命担当
血液事业的每一步发展,都深深烙印着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先锋的奋斗足迹。
创业维艰,党员先行。196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重庆市中心血站。建站初期,15名工作人员挤在简陋业务用房里,靠着手工操作完成采血、检验、储存发放以及清洗器材全流程,党员始终是冲在最前的“开拓者”,带头值早班、跑远路,用双手搭建起重庆采供血事业的雏形。1970年长寿电厂突发事故,伤员急需大量用血,党员骨干连夜组建应急小分队,手工分装血液、逐户协调血源,靠双腿与时间赛跑,最终圆满完成重庆首起城市突发事件供血保障任务。“党员先上”成为中心刻在骨子里的准则,为“热血为民”的初心,写下了最滚烫、最坚定的注脚。
改革转型,制度破冰。1978年国务院提出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后,血液事业发生从“有偿”到“义务”献血的历史性转变。社会有疑虑,观念待更新,党员再次成为破局的关键。他们不仅是新制度的宣讲者、更是实践者,进工厂、机关、农村,耐心解释义务献血的意义,在綦江县古剑公社建立全市首支600人的农村义务献血队伍;制定了《公民义务献血体检标准》《血液报废原则》等早期规范,推动采供血从“有偿”向“义务”平稳过渡,用制度规范筑牢事业发展根基。
规范发展,质量攻坚。随着1998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的颁布,血液中心全面推行“三统一”(统一规划、统一采供血、统一管理),并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。为了探索业务信息化,在DOS上部署血液管理系统,血站人连续几个月吃住在单位,将成千上万的纸质档案录入系统,实现了从“人找血”到“血找人”的初步信息化管理。在一次跨国骨髓捐献的紧急任务中,中心的党员技术骨干连续奋战36小时,确保了造血干细胞在最佳活性期内安全送达境外,用精湛技术搭建起生命的桥梁,让重庆的爱心驰骋国际。
银龄担当,青春力量。这里有“夕阳红”的温暖传承,一支由退休老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,累计服务超过2.5万小时,他们在采血点用温和的话语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,将数十年积累的经验与那份不变的温情,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一代;这里有“青春绿”的先锋力量,青年党员组成的突击队,在采血淡季和临床用血急需时冲锋在前,他们不仅自己带头献血,还创新利用新媒体,策划了一场场爱心活动,让奉献成为时尚。
技术革新
从零到智攀登之路
六十年技术演进,是一部从“手工粗放”到“智慧精准”的攀登史,为血液安全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技术防线。
匠心手工时代:一切从零开始。创立之初的采供血业务操作,全部依赖人工完成。为了建立血型反定型检测,大家用最原始的试管法,一遍遍比对、摸索,终于在1971年取得成功,实现了血液检测的第一次飞跃。1974年试制血浆白蛋白,更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彰显了早期技术探索的勇气与智慧。当1973年那辆珍贵的南京牌救护车(中心首辆业务用车)投入使用时,流动的采血点让希望的源泉得以延伸至更远的工厂和乡村。
材料革命时代:建站初期,玻璃血瓶是储存血液的主要容器,易碎且难消毒。为降低血液污染风险,1986年中心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研制投用安全无菌的塑料血袋,彻底终结了玻璃血瓶历史。相继开展成分血制备,开启了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成分输血新纪元。此时,血液中心还获得了血液制品生产的合法资质,展现了其在资源综合利用上的前瞻性。
▲1986年重庆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
自动化精准时代:CS-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的引进,标志着成分血采集进入自动化、标准化时代。而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核酸检测平台的搭建,将艾滋病、乙肝等病毒的检测“窗口期”大幅缩短,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血液安全增加了一道“保险”,将输血感染风险降至极低。信息系统从无到有,让数十万献血者档案和每一袋血液的溯源管理变得清晰、可控,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迈上新台阶;2013年正式建成重庆首个血站专用核酸检测平台,实现血液标本核酸检测全覆盖;2019年初步建成全市血液信息联网平台,实现市内血站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;2024年开启的无人机运血,为危急重症患者开辟了“空中生命线”;正在构建“1+18+N”数字血库,将实现全市血液库存、调配一键可知、智慧决策。稀有血型库、血小板库的建成,为“熊猫血”等特殊群体提供了生命保障;西南地区唯一的HLA高分辨分型确认实验室,让血液适配水平迈上新台阶。
▲2025年重庆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
文化浸润
城市共生热血共鸣
为适应年轻一代需求,重庆市血液中心积极转型,以时尚献血屋和新媒体互动为纽带,将重庆城市精神融入献血文化。通过生动科普和透明流程,打破传统印象,使无偿献血成为潮流公益。一次次热血快闪与主题派对,激发市民参与热情,将山城豪情化为爱心接力,凝聚成整座城市的温暖力量。
这份共鸣里,藏着“忠勇”的不变承诺。一个个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,用“只要健康就坚持献血”的坚守,诠释着“一诺千金”的忠勇底色。血液中心通过“热血同路人”短视频记录着普通献血者的故事,在“为生命续航”公益直播间邀请献血者分享经历,110多万人次在线聆听这份“忠勇”承诺,让“无偿献血,助人利己”的信念扎根山城人心。
这份共鸣里,透着“坚韧”的担当本色。面对血源紧张、极端天气采血困难等挑战,中心从未停下守护的脚步:寒冬酷暑里,流动采血车依然准时停靠在商圈、社区,工作人员顶着严寒酷暑为献血者服务。校园科普中,“热血小课堂”逐渐走进大中小学校,由“血液常识从娃娃抓起”到“献血意义向青年传递”。用“开放”的理念,筑牢无偿献血的社会基础。
这份共鸣里,蕴含着重庆人的豪爽,挽起袖子的炽热——当采血车驶入高校、机关与企事业单位,一次次毫不犹豫地伸手,书写着平凡人的热血史诗。这份豪迈,是跨界联动的温度——与《重庆科技报》共启“血液探索”绘画征集,让童真的画笔“争先”勾勒生命奥秘;与重庆工商大学连续举办献血宣传短视频大赛,和重庆大学共创《热血真情》《逆流》等作品,大学生们“争先”诠释大爱无疆,让奉献精神随艺术浸润城市肌理。
六秩热血,重庆市血液中心始终将“生命第一”的信念熔铸于灵魂,致力于热血护航生命,初心从未动摇,脚步从未停歇。回望来路,是党建引领铸就了事业发展的灵魂与方向,让初心使命穿越时空,历久弥新;是技术迭代夯实了血液安全的根基与屏障,让生命守护从依靠勇气走向借助科技;是创新凝聚激活了社会爱心的源泉与力量,让凡人善举汇成城市文明的人间大爱。
六十年,是时间的刻度,更是责任的传承。新时期新起点,重庆市血液中心将继续根植于这方热土,让热血的温度与城市的心跳同频共振,努力实现安全血液伸手可及。
(傅星辰 朱小兵 图片由重庆市血液中心提供)
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2779号
